一、精准风险评估
1. 全面识别风险因素
- 对施工区域的航道环境进行详细勘察,包括水文(水位变化、水流速度和流向、泥沙运动等)、地形(水下地形地貌、岸坡稳定性等)以及气象(风、雨、雾等)条件。例如,在水位季节性变化大的湘江航道,要考虑洪水期对施工船舶和通航船舶的影响,识别出船舶搁浅、碰撞等风险。
- 分析施工活动本身带来的风险,如航道疏浚可能改变水流形态,增加船舶操纵难度;桥梁施工中的桥墩建设会占用航道空间,影响通航安全。同时,考虑施工设备和材料的堆放、运输对通航的潜在威胁。
2.量化风险程度
- 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船舶碰撞导致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的风险等级较高,而施工设备轻微阻碍通航的风险等级相对较低。通过这种量化,能够明确重点防范的风险,使安全保障措施更具针对性。
二、科学合理的措施设计
1. 基于风险的措施定制
-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每个风险因素定制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高风险因素,如船舶碰撞,采取多种综合措施。例如,在施工区域设置足够数量和醒目的警示标志,包括浮标、灯浮等,标明施工范围、船舶限速等信息;安排专门的水上交通管制人员,利用甚高频(VHF)通信设备实时指挥船舶通行。
- 对于因施工改变水流形态的风险,通过建立水流模型进行分析,采取合理的导流措施,如设置导流堤或调整疏浚顺序,以减少对通航船舶操纵性能的影响。
2.结合实际工程情况
- 考虑施工项目的具体特点,如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和工期安排。在航道整治工程中,如果采用炸礁施工工艺,要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提前规划好爆破时间,避开船舶通航高峰期,并向周边水域发布爆破预警信息。
- 根据施工进度调整安全保障措施。在施工初期,可能主要是场地准备和基础施工,重点保障施工船舶自身安全和航道基本通航条件;在施工高峰期,如多个施工点同时作业,加强交通管制和现场安全监督力量。
三、严格的执行与监督
1. 人员培训与责任落实
- 对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全面的通航安全培训,包括施工人员、船舶船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内容涵盖航道通航规则、安全保障措施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流程、应急处理程序等。例如,组织船员学习内河避碰规则,确保他们在施工和通航过程中能够正确操作船舶。
- 明确每个岗位人员在通航安全保障中的责任,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如规定交通管制人员必须准确及时地指挥船舶,若因指挥失误导致事故,要承担相应责任。
2. 现场监督与检查
- 设立现场安全监督小组,对施工过程和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检查施工船舶是否按照规定的航线和速度行驶,警示标志是否完好有效,交通管制人员是否坚守岗位等。
- 定期对安全保障措施进行全面检查,如每周对施工区域的浮标位置和状态进行检查,每月对通信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于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严肃处理。
四、动态调整与优化
1. 建立监测反馈机制
- 建立对航道通航情况和施工过程的监测系统,包括船舶流量监测、水流监测、气象监测等。通过这些监测数据,及时了解安全保障措施的实施效果。例如,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监测船舶在施工区域的通行情况,分析船舶是否按照指挥通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 鼓励施工人员、过往船舶船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反馈安全保障措施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船员可以通过VHF通信设备及时报告施工区域出现的新情况,如标志损坏、水流异常等。
2. 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优化
- 根据监测和反馈的信息,及时对安全保障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果发现某一区域的船舶碰撞风险增加,可能是因为警示标志不够明显或交通管制不够严格,需要及时增加标志数量、增强标志亮度或者加强交通管制力量。
- 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和航道环境的变化,如水位的涨落、船舶流量的变化等,不断优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其始终适应实际情况,保持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