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积极探索并应用了一系列创新科技手段,显著提升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精准度和效率。以下是湖南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创新科技应用:

1. “人防+技防”监测预警体系
湖南构建了“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全省3957处隐患点部署了专业监测设备,并在山地丘陵区村组加密建设了2000个雨量计,监测点覆盖率达到21.31%。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为及时发现和预警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持。
2. 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模型
湖南结合近20年的预警工作经验,提出了适应湖南地质环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理论体系,填补了湖南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预警预报模型的空白。该模型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为灾害防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北斗导航系统应用
湖南依托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功能,开发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集成了风险调查、实时监测与预警等多项功能,不仅实现了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的探索,还支撑了长沙市内五区地质灾害的高精度调查评价以及“点面双控”示范调查项目。
4. 遥感技术与隐患识别
湖南利用遥感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开展典型区域成灾机理专题研究,科学设置预警阈值。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更全面地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5. 大数据与信息化平台
湖南开发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实现了技术业务与系统开发的高度融合。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基层和群众手中,形成了多渠道、全覆盖、入户到人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6. 监测设备改进与创新
湖南积极开展监测设备的改进工作,提高设备性能并降低成本。例如,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在湘西州、张家界市、衡阳市、长沙市等地广泛应用,发布预警预报信息超过4万条,成功预警预报地质灾害10多起。
7. “递进式”预警与“631”叫应机制
湖南与气象部门完善了联合会商机制,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并实施“631”叫应机制。这一机制要求在灾害来临前6小时、3小时、1小时分别对相关地区进行预警提醒,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基层和群众手中。例如,慈利县通过“天气盒”这一微型气象台,实现了气象实况监测、重要信息、天气预报等多种气象资料的同步呈现,还具备雨量监测报警功能。
8. 地质灾害防治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湖南计划打造地质灾害防治科技示范基地。例如,湖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开展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不同地质灾害成因模式及致灾特征。该中心还计划通过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合作,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水平。
这些创新科技应用不仅提高了湖南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还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