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甲级地灾评估单位编制公路项目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价报告的一些实用技巧:
一、资料收集阶段
1.全面收集
搜集公路项目所在区域不同比例尺(如 1:5 万、1:1 万等)的地质图,借此了解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地质信息,比如可判断公路沿线是否存在断层及断层特性与走向。
收集气象数据,涵盖历年降水量、暴雨强度等。鉴于降水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降水集中且量大的地区,公路边坡滑坡风险会明显升高。
获取地震资料,掌握区域地震活动情况,包括地震震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参数。因为地震可能引发山体崩塌、地裂缝等灾害,进而影响公路安全。
2.针对性收集
对于公路项目本身,收集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这些文件包含公路路线走向、设计标准、路基路面形式等信息。比如,了解公路是填方路基还是挖方路基,对判断是否会引发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至关重要。
收集公路沿线已有地质灾害勘查、治理资料。若此前有滑坡治理记录,可参考当时的治理措施和效果,评估对现有公路建设的影响。
二、野外调查阶段
1.合理规划调查路线
沿着公路规划路线开展调查,同时兼顾两侧可能影响公路安全的山体、沟谷等区域。对于山区公路,调查路线不仅要涵盖公路中心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边坡,还应延伸至山顶和山谷底部,以便全面评估可能出现的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源。
在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地段,如高陡边坡、河流穿越处等,增加调查点密度。例如,在河流穿越公路的位置,详细调查河岸稳定性和河水冲刷情况。
2.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运用地质测绘方法,详细记录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信息。在调查山体边坡时,通过地质测绘绘制边坡剖面图,标注不同岩土层分界线和产状。
进行工程地质钻探。在关键位置(如大型桥梁桥墩基础处、深挖方路段)开展钻探工作,获取地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例如,通过钻探取得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得到土的抗剪强度等参数,用于稳定性分析。
利用物探手段(如电法勘探、地震勘探)辅助调查。在难以进行钻探的山区基岩深埋区域,物探可大致了解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3.现场重点观察
着重观察边坡稳定性。查看边坡是否有裂缝、掉块、坡面变形等迹象。若发现边坡上有新出现的平行于坡面的裂缝,可能是边坡即将失稳的前兆。
对泥石流沟进行调查,关注沟谷形态、物源分布、汇水面积等。若沟谷内堆积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且沟口有明显堆积扇,表明该沟谷具备发生泥石流的物质和地貌条件。
三、报告编制阶段
1.结构清晰合理
通常按照前言、项目概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与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建议和结论等章节划分。各章节应逻辑连贯,例如,地质环境条件章节中阐述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内容,要为后续地质灾害现状与预测提供依据。
2.内容准确详实
描述地质灾害现状时,准确记录灾害类型、规模、分布位置、危害对象等。对于滑坡,要说明滑坡体体积、滑动方向、对公路路基造成的损坏长度等。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部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估方法。定量评估可运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等参数,定性评估则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因素和诱发因素,确定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等级(高、中、低)。
防治措施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易发生滑坡的路段,建议采用抗滑桩、挡土墙等工程措施,并详细说明设计参数和施工要点。
3.图表规范清晰
插入高质量的地质图、地形图、灾害分布图等图件。图件比例尺要合适,标注要清晰。在地质灾害分布图上,准确标注每个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和编号,并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危险程度区域。
制作规范的表格,展示地质灾害点清单、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内容。表格要有标题、表头,数据单位要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