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交评交通流量分析时,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方法:
**一、数据收集阶段**
1. **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 **人工观测法**:
- 如果采用人工计数的方式,要对观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车辆(如区分小汽车、公交车、货车等),以及准确记录车辆通过的时间和方向。例如,在一个路口安排多名经过培训的观测员,分别负责不同车道的车辆计数,并且要制定统一的计数标准,如以车头通过观测点为计数依据。
- 对于人工观测的时间间隔也要合理设置。一般来说,高峰时段可以缩短观测间隔,如每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平峰时段可以适当延长,如每15分钟记录一次。
- **传感器监测法**:
- 选择高精度的传感器设备,如感应线圈、微波雷达、视频检测设备等。在安装感应线圈时,要确保其正确埋设在路面下合适的位置,并且经过严格的调试,以准确检测车辆的通过。微波雷达要根据道路的几何形状和交通流特点进行合理的安装角度和距离设置,以保证对车辆的准确感知。
- 定期对传感器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例如,感应线圈可能会因为路面施工、车辆碾压等因素导致损坏或移位,需要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视频检测设备要根据光线变化、镜头清洁程度等情况及时调整参数,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 **浮动车数据法**:
- 当利用浮动车(如出租车、网约车等)收集数据时,要确保浮动车样本具有代表性。选择足够数量的浮动车,并且覆盖不同的运营区域和时段。例如,在一个城市不同的行政区和主要交通走廊都有足够的浮动车参与数据收集。
- 对浮动车的数据传输系统进行优化,保证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回传。同时,要对浮动车的定位系统进行校准,提高车辆位置信息的准确性,减少定位误差。
2. **多源数据融合**
- 综合利用多种收集方法获取的数据。例如,将人工观测的数据与传感器监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和融合。如果在同一时段和路段,人工观测和传感器检测的车流量数据存在较大差异,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可能是人工观测误差或者传感器故障,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数据。
- 还可以结合交通管理部门的历史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其他数据源。历史数据可以提供道路长期的交通流量变化趋势,手机信令数据能够反映不同区域的人员流动情况,这些数据与实时收集的交通流量数据相互补充,使分析更加全面和准确。
**二、数据处理阶段**
1. **数据清洗**
- 去除异常值是关键的一步。异常值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人为错误等原因导致的。例如,在车流量数据中,如果某一时刻记录的车流量远远超出正常范围(如正常高峰时段每小时通过1000辆车,而某一时刻记录为10000辆),就需要对该数据进行检查和处理。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阈值来识别异常值,或者采用统计方法,如3σ原则(数据在均值±3倍标准差范围之外视为异常值)来剔除异常值。
- 对于缺失的数据,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填充。如果数据缺失较少,可以使用前后时段数据的平均值或中位数进行填充。如果缺失数据较多,可以考虑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预测填充,或者结合相邻路段的交通流量数据进行估算。
2. **数据验证**
- 可以采用逻辑检查的方法。例如,在一个封闭的交通网络中,进入某个区域的车辆数应该等于离开该区域的车辆数(在不考虑车辆停靠等情况下)。如果发现进入和离开车辆数存在较大差异,就需要检查数据是否准确。
- 还可以进行交叉验证。比如将同一时段不同收集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或者将同一路段不同方向的交通流量数据进行比对。如果某一方向的车流量突然大幅增加,而与之对应的相反方向车流量没有相应变化,就可能存在数据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